校园动态

在光学车间里播种春天——外国语学院走进丹阳眼镜厂劳动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与上海依视路光学有限公司自2019年3月份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5月14日下午14时,外国语学院大二法语班的35名学生,带着对产业一线的好奇,走进依视路公司旗下位于丹阳市开发区的黄金屋眼镜厂,开启了一场跨越语言与产业的实践之旅。

黄金屋眼镜厂距离学校只有约800米的直线距离,其厂房外墙镶嵌的巨型镜片造型标志格外醒目。走进厂区,现代化生产线的机械运作声与工人们的操作指令声交织成独特的产业交响。据蒋主任介绍,这家企业如今已拥有全自动镀膜生产线8条、智能仓储系统2套。

在项目负责人李欣老师看来,选择黄金屋作为实践基地具有特殊意义:“法语专业的实践不应局限于语言培训机构或涉外窗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向法语国家市场,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语言+产业’的复合能力。丹阳眼镜产业的国际化特征,恰好为法语学子提供了观察中国制造与世界对话的绝佳切口。”

下午14时,简短的安全培训后。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了打包纸箱的工作,而剩下的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车间主任的带领下奔赴各自岗位。折叠小打包盒的17名同学进入包装车间,而负责清点镜片、盘仓的18名同学则跟随仓管员前往仓储中心,两类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成为同学们触摸产业脉搏的起点。

下午4点许,实践活动接近尾声。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实践,本质上是一次关于“语言专业如何对接产业需求”的探索。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今天,像丹阳眼镜这样的传统产业,既需要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桥梁作用”。南师中北法语班的实践证明,当语言教育突破“纯文学”的围墙,深度嵌入产业肌理,方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产业洞察力的“新文科”人才——这或许正是高等教育回应时代之问的应有之义。

这次眼镜厂实践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在包装车间折叠打包盒、去仓储中心清点镜片盘仓,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实则需要高度细心与责任感。看着现代化生产线运转,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产业运作的精密。也明白法语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更要融入产业,成为“语言+产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次实践为同学们未来学习指明了方向,是学院校地协同育人的又一次成功范例。

  • 更新时间

    2025年05月16日

  • 阅读量

  • 供稿

    外国语学院

  • 文字

    外国语学院

  • 图片

    外国语学院

  • 编审

    陈华 贾成俊

地址:丹阳市经济开发区正德路8号

电话:(0511)88150013

传真:(0511)88150072

邮编:212300

Copyright © 2018 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44677号